曹操临死前为什么把杨修杀了 政治立场不同招来杀身之祸

2017-12-12 17:04:39

随着《虎啸龙吟》的热播,引起一波三国热,小编也非常的好奇三国的历史,为什么当年曹操把杨修杀死了,据历史说法,司马懿才是曹操最大的心病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杨修(东汉末年文学家)(175年—219年),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修是杨震的玄孙,杨彪的儿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后汉书》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后来他曾写信给杨彪中提到:“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最终于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凡罪犯收杀,杨修叹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杨修之死,曹操虽赠赐许多物品给杨彪补偿,但他亦万分痛惜。《后汉书》记曹操问杨彪:“公何瘦之甚?”杨彪说:“愧无日磾(金日磾)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关于杨修的死亡,由于,由于受《后汉书》、《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人一直以为,杨修死于小聪明,并且言之凿凿地举出多个证据。

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曹操在汉中争夺战中主动撤军,行前将“鸡肋”作为当晚口令,主簿杨修遂命令部下收拾行装,并因此被曹操立即杀了。其实,这是杨修死亡的一些外在因素,真正的根本原因,完全在于其的政治立场。

其一,杨修以及代表政治立场是站在曹操对立面的。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个正统的儒学家,曹操则是个不拘小节的改革派。杨彪为尚书令的时候,就对曹操有所看法,更不用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更加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祢衡在评论许昌众人的时候,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当时的祢衡和孔融之类名士,对曹操以及曹魏的重臣如荀彧、陈群、司马懿等是很看不起的,甚至可以说处处与曹魏政权作对,杨修也是属于这个阵营。

杨修的通达机敏成了曹操最大的心病,除掉杨修也成为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君不见,曹丕称帝之后,曹植的智囊基本都被杀。

不久,机会终于来了,也就先前文所说的行军口令“鸡肋”事件,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杨修。那么曹操为何不杀司马懿呢?

其实,曹操也想杀司马懿,曹操曾经给臣下说:司马懿鹰目狼顾,不可赋予兵权,久必成国家大患。其一,是司马懿会隐忍,低调的掩饰自己,不像杨修那样高调。其二,司马懿是站在曹丕立场的,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丕影响了曹操。其次,司马懿年纪偏大,跟杨修没得比,曹操认为司马懿不可能活过曹丕。

所以杨修之死是必然的,至于司马懿一直潜伏者,并未暴露其野心,所以安然无恙!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