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浪漫主义与心理学的完美熔炉

2020-07-09 17:23:26

难道欧洲人忘记了黑死病的教训吗?为什么对于新冠疫情的反应这么晚呢?相反,他们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忘记。

黑塞为“第二故乡”堤契诺创作的水彩画,“温暖的夏夜,我敞开窗户及大门,直到深夜,以歌谣的词句来歌颂前所未闻的夏日。”

作家赫尔曼·黑塞被达达主义诗人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

1946年,他获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说:“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

有人说,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爱黑塞。因为他的小说专注于个人的心灵痛苦并努力寻求通向自我的道路,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在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现实、理性与情欲、艺术与生活的两极矛盾中挣扎。读者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执著:对自我不懈地探索、对艺术和美不倦地追求和对解脱之道苦苦地寻觅。

这是每个关注自我、追求自身命运的人必会遇到的课题。黑塞自己也说:“我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都经历着心灵苦难、内在危机,他们在寻觅、追求和提问。”

因为健康原因,黑塞没有出席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委托他人代为宣读的致辞中他写道:我是“伟大的简单从事者”的敌人,是质量、精雕细琢、绝无仅有、富有独创的推崇者。

黑塞的作品风靡全球近百年,但很少被影像化。只在上世纪70年代,有人将《悉达多》和《荒原狼》搬上了银幕。或许是黑塞小说里大量的思辨和无穷的自我追问难住了编剧和导演,如何将精神性的追索转化成更外在、更戏剧化的影像,这无疑是改编黑塞小说时最大的难点。

前不久,根据黑塞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改编的同名电影在德国上映,掀起了黑塞粉丝们的一场小小狂欢。要知道,《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由苦恼的自我追寻转向致力于探索精神上理想世界的的标志性作品,也是黑塞本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他在1930年5月23日把修改好的原稿送给好友汉斯·布特梅尔阅读,附去的信中说:“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比其它作品加在一起还珍贵,我对它有一种特殊的爱。”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托马斯·曼称赞《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一部绝妙之作,充满诗性的智慧,将德国浪漫主义元素与现代心理学,亦即心理分析学元素熔于一炉”。在黑塞六十岁生日时,托马斯·曼又在贺词中盛赞这部小说“既纯粹,又引人入胜,绝对是一部独一无二的杰作”。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出版后不久,我国文史学家、翻译家赵景深就在《小说月报》上撰文向读者推介。

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的是德国导演斯戴芬·卢佐维茨基,2007年,他执导的电影《伪钞制造者》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