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破坏者:展现熊孩子的无助呐喊

2020-04-09 15:09:23

欧洲电影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冗长、忧郁、色调单一,风格犀利又带点自嘲。在这种四平八稳,偶尔有小幽默的大环境下,导演诺拉·莎芬伊德却走了反常规路线,让一个熊孩子在镜头前大喊大叫,胡作非为。《系统破坏者》是如何展现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系统破坏者并非简单的熊孩子,他们违反所有的规则,却因为年龄不够无法用成人的方式进行惩罚,更因为这类孩子大多在幼年时期受过创伤,留下了心理疾病。这样的题材很容易落入俗套,拍成熊孩子克服弱点,最终改邪归正的励志片。

本片没有采用传统的励志片拍摄手法,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个问题孩子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被成功改造,也没有因为艰难的改造过程热泪盈眶,只看到一个随时都会爆炸的火药桶被当做皮球在寄宿家庭、原生家庭、学校间踢来踢去。

反常规的手法让导演在电影里插入了大量摇滚乐和强烈的电子音乐,表面上同本尼粉色外套的形象格格不入,但却暗合本尼歇斯底里的一面,而扮演本尼的海伦娜·曾格尔也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演技,本尼既有孩子的天真可爱一面,也有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一面,更有情绪崩溃时可怕的爆发。

一旦本尼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她便开始砸东西、大吼大叫甚至打人。她砸了男孩们的玩具,却没人能追上她,在商店里推倒小孩,偷东西。普通人把她当做管教无方的熊孩子,医生把看成她有心理疾病的病人,妈妈视她为累赘,而真正关心她的教养员又碍于“专业”的限制,除了偶尔的安慰和不停给本尼找新家庭外,什么也做不了。

本尼的陪读米夏曾经也是一个问题少年,为了帮助本尼管理自己的愤怒,米夏将她带到了郊区的小木屋度过三周,这三周里本尼尽情释放天性。在城中,人人都想管着她,纠正她的习惯,将正确的社会规则强加在她身上。

在荒野里,没有人管她,本尼和米夏对着森林大喊,推倒木棚,砍倒树木,没有任何规矩约束她。本尼在这里度过了最快乐的三周,米夏也在这越过了“专业”的限制,对她表现出父爱。

本尼从米夏家逃走后,来到森林与城市的交界处,看着本尼逐渐远去的身影,米夏停下了脚步,我想此时米夏的内心应该和我一样,都希望本尼就此逃走,远远地逃走,逃离这个让她失望的城市,逃出所有的条条框框。

电影是一个开放结局。

在影片结尾,本尼冲过安检,冲上廊桥,一群大人在后面追逐,最后画面定格在起跳和玻璃破碎,同影片开头本尼被关在室外时她用力砸破玻璃窗相对应。本尼最后的归宿是哪儿,是去往非洲还是留在本地,导演没有明确给出。不过,这个前后呼应的结局大约预示了本尼终将冲破约束,冲向自由。

熊孩子并非都是坏孩子,诺拉·莎芬伊德选择系统破坏者这个题材,揭露了因原生家庭中的矛盾带给孩子无尽且无解的伤痛。

以上就是这期的精彩内容,后期还会持续更新,尽情期待。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