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沉闷啰嗦之极是文艺片的通病吗?

2020-06-23 15:44:53

作为小鲜肉彭昱畅提名金马奖影帝的代表作,《大象席地而坐》的名气其实更多地来自于它的导演,那位拍完这部电影就离世的天才。年轻的胡波导演遗憾离去,被赋予各种猜测和质疑:被资本所压制,被剥夺剪辑权,生活窘迫不如意,抑郁症等等原因众说纷纭。

这部时长四个小时的《大象席地而坐》属于他第一部电影长片,也成了一部遗作。由于他的离去,也由于这部电影获得多项金马奖项,导演本人和这部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我也想了解这部电影,于是怀着对逝去者的敬意,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做好充足心理准备,认真地看完了这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被影片感染到睡意全无,点燃香烟然后不禁叹息,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对于他的离去便有了些自己的猜测。

从影片的立意角度,人物关系处理,构图,镜头的虚实,色彩,故事转场等等细节处理的手法,都可以看出导演是有才华和潜力的。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确实可以精简很多多余的情节和镜头,主要问题出现在一个多小时之后的剧情处理,台词开始有些矫情和多余的叙事。这也是当时胡波和制片方的王小帅产生争执的地方,王小帅觉得应该把影片剪辑成两个小时左右,胡波死活不同意。

因为难得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他真正地去完成一部作品,或许是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把这部电影已经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些陷入偏执的溺爱。一刀也不想剪,一个镜头都舍不得删,哪怕在观众看来某个长镜头沉闷啰嗦之极,某些空镜的沉默实在过于冗长。

这种偏执的状态或许也会在他的生活中存在,思维一旦钻进了胡同就轻易回不了头。做艺术需要这种坚持和偏执,但是生活里就不应当如此。如果当时放开绷紧的心弦,多年后回首就知道只不过是一道坎而已。

可惜了年轻生命和本应持续的才华光芒,或许毕竟太年轻。

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的理想国,希望他在心中的那片净土能够不用如此痛苦。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