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解说员》:日本的专属职业 拍出日本专属的电影

2020-07-09 17:39:09

从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到1923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的发行,在这几十年里,几乎大家都认为电影本身没有声音。即使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仍有许多人相信“会破坏声音的电影”。例如,卓别林曾经说过他不喜欢有声电影,甚至在有声电影诞生后还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电影。

当然卓别林后来也拍了有声电影,第一部便是《大独裁者》,大师不愧为大师,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出声便技惊四座。

这里推荐一部经典电影《雨中曲》,讲述的就是默片时代的演员导演是如何向有声时代的过渡的。

扯远了,说回默片。

默片本身没有声音,但当时观众看到的电影可不是悄无声息的,影院会根据情节进行现场配乐,还会有专门人员进行解说。

默片时代,各个国家都存在过电影解说员这个职业,但基本都是昙花一现。唯独在日本,人们把解说员这个岗位发扬光大,优秀的解说员甚至能成为全国明星。

在日本,默片解说员被称为“弁(bian)士”,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配合画面解说电影,有点类似中国的“拉洋片”。

弁士讲述故事背景,给角色配音,描绘故事情节。优秀的弁士甚至可以让观众不看画面,只听解说都能津津有味。

基本上就是给评书单口相声配上画面的感觉。央视曾经出过一个栏目叫《快乐驿站》,里面有几段给刘宝瑞先生的单口相声配动画的短片,差不多就这意思。

只不过《快乐驿站》是给声音配画面,弁士是给画面配声音而已。

默片时代,弁士在日本如日中天,一度有喧宾夺主的迹象。许多观众买票都是冲着弁士买的,说是去看电影,倒更像是去追星听解说。

弁士的鼎盛时期,甚至可以反过来影响电影创作,有的知名弁士可以对导演提出要求,拍摄一些有利于自己解说的画面。当然,这种现象是有悖于电影艺术发展的,也算是日本默片时代的一个特殊现象。

随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尽管弁士们为了保住饭碗做了不少抗争,但终究抵不过时代潮流,慢慢的,默片解说员这个职业逐渐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2019年的日本电影《默片解说员》,讲述的就是弁士的故事。

影片开头采用了默片形式,黑白的画面配上放映机的声音,完美还原了曾经的无声电影。

1915年,日本。

一个名叫俊太郎的小男孩和小伙伴们去围观默片拍摄现场,无意中和一个不认识的小女孩一起闯入了镜头。

可能是因为胶片太贵吧,闯入镜头的两个孩子并没有让导演喊停重来,拍摄就这么继续进行下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电影上映了。影院门口,俊太郎又遇到了那个小女孩,俩人都想看电影却都买不起票,小女孩带着俊太郎偷偷溜进了影院。

在解说员山岗秋声声情并茂的解说之下,俩人发现自己误入镜头的场面竟然变成了合理的情节,四舍五入也算是电影演员了。

自此之后,俊太郎和小女孩就交上朋友了。

小女孩名叫梅子,梦想是成为电影演员。可那个时候的电影演员都是男人,女性角色也是男人反串的(有点像早期的二人转),梅子一直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切实际。

俊太郎的梦想是成为电影解说员,偶像就是刚刚俩人一起看过的山岗秋声。

十年之后,俊太郎真的开始解说电影了,只不过俊太郎并不是个真正的解说员,而是在一个犯罪团伙中为虎作伥。

俊太郎冒充知名解说员解说电影,同伙趁机盗取影院财物。

这种生活不是俊太郎想要的,他还是一心成为真正的解说员,终于有一天,他逃离了团伙,来到了一家影院打工。

巧合的是,俊太郎的童年偶像山岗秋声也在这家小影院工作,只不过他现在风光不再,终日酗酒,已经沦为酒鬼解说员了。

影院老板并不相信俊太郎能解说,只是给他安排了打杂的工作。

偶然一次机会,观众都入场了,山岗秋声却喝大了起不来,另外两个解说员说什么也不愿意替班。

这个时候,俊太郎自告奋勇站了出来,获得了第一次解说机会。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