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女子的肖像》:一部深谙电影美学的作品

2020-03-24 10:51:55

《燃烧女子的肖像》独出机杼的美,不在于它有多么惊艳的华服,也并不在于它有多少让人眼花缭乱的特效,而在于电影在摄影上对构图的深谙,在于电影将一景一物都巧变成了去表达人物内心和生活环境的介质,这种借用自然与光所形成的油画质感,使电影的每一帧都散发着迷人的古典主义底蕴。

电影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760年的法国,诺米·梅兰特饰演的年轻女画家玛莉安收到委托,希望她能在富家小姐艾洛伊兹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为其完成一幅肖像画,让她素未谋面的未婚夫能看到她的样子,于是玛莉安以友情的名义接近认识了阿黛拉·哈内尔饰演的艾洛伊兹。

两人在交往中,“凝视”成为了电影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节点。从最初玛莉安为了完成委托画作对艾洛伊兹的凝视,这一阶段的凝视其实是带有功利和男性视角的,而当埃洛伊丝发现了玛莉安的作画,并恼火于这幅画根本不像自己,玛莉安再次承诺画一幅新肖像画时,这个时候凝视”则是一种平等的状态,而在这一状态下两人也因此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相识到相爱的这一过程里,导演瑟琳·席安玛一面完全摒弃了男性角色,除了必须出现的功能性角色之外,全片没有男性人物,电影也将所有精力都聚焦于女画家和富家小姐两人的关系演变上,冷静克制的情感表露既与电影所展现的古典美学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也淋漓尽致的将一种微妙的爱情关系呼之欲出。而另一面从艾洛伊兹被包办的婚姻到玛莉安要用父亲的名字才能参加画展,男权至上的社会状态其实如同一只无形的手,束缚着那个时代的每一个女性。

为什么《燃烧女子的肖像》看似平淡的故事,却能给人带来一种“修于内”的美?这在于大多数的同性电影都在更为渴望表达自身的同性观念,但一部电影能否让人共情,其实更在于电影能否真正触动观众的心弦。艾洛伊兹和埃洛伊的恋情有着时代的不容,她们就此作别再也没有见过对方。但电影却并没有借此煽情,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克制中,用细腻的情感倾述以爱与离别的情感内核,让观众在得与失的两个阶段里,找到了爱的共鸣。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