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明显的张艺谋影像风格电影

2020-02-24 19:19:23

《红高粱》是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电影,上映于1987年。并于1988年,获得西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是国内首部获得国际A类电影奖的作品。这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而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在这之前,相继摄影过《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这两部作品,都有着很明显的张艺谋影像风格。而在《红高粱》电影里,张艺谋可以说是把他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发挥到了极致。影片的色彩浓重而奔放,铺天盖地的红色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从九儿的红嫁衣,红花轿,红色高粱酒;到后面豆官的红色肚兜,抗日烈士们的红色鲜血,以及最后完全被红色滤镜渲染的余占鳌。

张艺谋试图通过这大片的红,把东北高密那群血性儿女的内心世界无限外化出来,他的手法无疑是夸张的,但同时也是革命性的。他用色彩和镜头,淡化了电影的故事性,集中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影片主题。

电影除了通过红高粱外化人类生命力,也在影片中通过其他方式,多次体现生命力。首先就是开场的颠轿,一群壮汉在唢呐声中,一边唱着雄浑的《颠轿歌》,一边左右变换肩膀颠轿。无不体现了原始生命的力量与激情。其次就是青杀口的那一次抢亲,在仪式感极强的“圆形”圣坛前,两个压抑已久的生命,获得了原始欲望的彻底释放。这次的野合,也暗合了“我父亲”的降临,是生命的诞生。最后就是余占鳌率领烧酒锅兄弟炸日本人汽车。在“奶奶”与长工们都死了,就剩“我爷爷”和“我父亲”置身在一片血红时,生命经历了毁灭,又得以延续,重新焕发生机。在十八里坡生活的人,他们的生命力就像他们酿的高粱酒,从里到外,都是烈的,后劲十足。而生命绵延不绝的勃勃生机,也是电影要传递的真正意义。

《红高粱》的很多形式和元素,都是传统的,民族的。但它的内容,却充满了革命性与个性。这部电影,从里到外,都散发着强烈的生机和恣意。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以最简陋最朴实的模样,获得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认同。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