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咏麟如何评论那英和刀郎的 那英骂刀郎怎么回事

2016-12-29 16:54:03

还记得2004年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歌曲突然间火遍了大街小巷,歌手刀郎一夜爆红,之后与谭咏麟合作的《披着羊皮的狼》也备受歌迷喜。罗大佑曾称赞他的声线太好了,生来就是唱歌的嗓子。然而那英却觉得刀郎的歌曲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那么谭咏麟如何评论那英和刀郎的呢?

刀郎原名罗林,出生在四川内江,因为结识了一位姑娘而随她去了新疆,在那里刀郎尽情释放自己的音乐才华。

起初刀郎只是在新疆一代走红,但凭借专辑《2002年的第一场雪》打入内地市场后,刀郎火的一塌糊涂。里面的多首歌曲都十分经典《冲动的惩罚》、《情人》等等。

但刀郎却不爱把自己暴露在媒体下面,很少做节目。可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找不到刀郎了,多年之后他接受访谈时说明了自己退隐的原因。刀郎看上去就非常的腼腆,生活上也是沉默寡言,不爱和外界接触,成名后的各种事情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让他无法适应。

当时有很多人请刀郎演出,但是刀郎都拒绝了。刀郎需要赚钱,但是太多的邀约打乱了他的生活节奏,让他没办法安心的生活和创作。做为一个音乐人,每个人都想火,但刀郎的看法却很不一样。

很多人唱歌是为了通过歌曲成名而让自己成名,然后拍戏,接广告,上综艺节目等等,比如现在的那英等人,你还听过他们唱自己的歌吗?但刀郎的想法却非常纯粹,只想让自己的歌出名,而自己则愿意躲在背后,默默的创作。

对于刀郎,很想说,真的很棒,他一直致力于追求自己的音乐,据说当年他一举成名时,有人让他在出一张专辑,翻唱他人的,但是刀郎呢!表示自己要原创,毕竟自己是音乐人。

刀郎对音乐是十分执着的,之前他在美国专访被问到对目前中国各类音乐节目的看法时,刀郎表示现在有的音乐节目都太娱乐化,容易误导孩子。他认为音乐需要时间积淀,双方在价值观念上有冲突,最后拒绝了。

2004年1月6日,刀郎的首张专辑《2002年第一场雪》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专辑中的《情人》《冲动的惩罚》《2002年第一场雪》等歌曲从新疆火到全国,唯独北京很冷静。后来因宋柯老师的推荐,5月份在北京各大音像商店上柜,仅仅5天时间,就在北京获得了很高的销量和传唱。

嗓音如此粗狂的汉子,歌声更是直击人心,体现西北男人的那股“糙”劲儿。不算盗版,正版销量就达到270多万张,是一张完完全全不用宣传低成本制作费却达到百万销量的专辑。

2005年凭借《冲动的惩罚》获全国“金唱片”奖,于是2006年又推出专辑《谢谢你》和《披着羊皮的狼》。

刀郎的歌不仅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也得到许多音乐人的称赞。除了上面提到的宋柯,还有香港殿堂级歌手谭咏麟,他声称刀郎就是为唱歌而生的,起码是十年一遇的。

或许谭咏麟那样说刀郎可能因为他与刀郎合作了《披着羊皮的狼》有关,但罗大佑也称赞他的声线太好了,生来就是唱歌的嗓子,就能看出这几位华语乐坛殿堂级的任务是真的喜欢刀郎。不过也有几位不喜欢的!

最著名的是那英,说去KTV点刀郎的歌都是农民,而且反对他入围“十年影响力的歌手”。认为刀郎的歌不具备审美观点,虽然销量很好,但是音乐不能以销量看质量。于是作为主席的她坚决反对刀郎作为讨论对象也有人说刀郎就是想赚点钱。面对这些质疑刀郎说:对于娱乐性的奖,不必认真,所谓的批评不过是借口。

不管外界的纷纷扰扰,事业达到巅峰的他选择了隐退,从歌手转至幕后,还去西部支教。带上几个本子和一把琴,以及一些录音设备,就开着车出去采风了。对此刀郎曾解释说是因大红后要经常参加商业活动,完全不符合自己的初衷,所以选择隐退。

老梁评论刀郎的这期节目,是2013年《老梁看电视》中有关谭咏麟的一期,这期的主题是“谭咏麟不老的传说”,其中就提到了他在2006年发表了一首《披着羊皮的狼》,表示这首歌跟他此前的作品完全不值一提,甚至称这拉低了谭咏麟的档次,让他没有了当初那样的腕。

对于谭咏麟为何为与刀郎合作这样一首歌,老梁非常纳闷,甚至称刀郎是昙花一现的歌手。其实,刀郎和谭咏麟的相识还要从共同的唱片公司说起。当年刀郎凭借《2002年第一场雪》火后,2004年加入了环球唱片,成为谭咏麟师弟,关系非常好。

而这首《披着羊皮的狼》,是由刀郎作词作曲,他本来是打算当做专辑主打歌,但最后送给了谭咏麟。虽然老梁对这首歌如此嗤之以鼻,但它当年是非常红的,而且还被评为年度最受全国听众欢迎歌曲。

刀郎虽然只有一张专辑大火,却并不是昙花一现,只是想纯粹做音乐,不愿意像其他明星一样在娱乐圈抛头露面,只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知道。看看如今的娱乐圈,能做到这样的明星还真是没几个了,现在走红的明星歌手,哪个都是趁热打铁,维持曝光度。

而在老梁看来,刀郎的歌全是口水歌,然而事实上人家的歌有着耐听又有味道的特点,甚至连企业家王健林都酷爱他的曲目,还在万达年会上演唱。

(来源:搜狐))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