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为什么这么火 关注现实主义深入人心

2018-07-02 14:16:20

电影《我不是药神》受到许多影迷的关注,不少网友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非常之高,那么《我不是药神》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够这么火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

徐峥宁浩组合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从2006年的疯狂的石头开始,2009的疯狂的赛车,2013年的无人区,2014年的心花路放,每一部带给大家欢笑的同时,也带给大家很多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当然票房也是杠杠的。而他们第五次合作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将在7月6号上线

这虽然说是喜剧电影,但是确实一部笑中有泪发人深思的电影。一句‘’谁家没有还没个病人’’“他在20岁,想活命有什么罪”就让人动容。毕竟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现代社会因病返贫的实在是太多了。一瓶治疗慢粒白血病的正版药品,售价三万七千块。这个价格就是小康之家也是无法承受的。

而主演们也是为了这部电影拼了,比如王传君为了戏中角色减重20多斤,而为了一场在病榻上的戏能在镜头前呈现出那种整个人塌下去的感觉,他熬了两天没有睡觉。

而在电影的背后,也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那就是以前轰动一时的陆勇案。

2002年,陆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需要长期服用抗癌药品。我国国内对症治疗白血病的正规抗癌药品“格列卫”系列系瑞士进口,每盒需人民币2.35万元,陆勇曾服用该药品。为了与同病患者之间交流,相互传递寻医问药信息,通过增加购买同一药品的人数而降低药品价格,陆勇从2004年4月开始建立了白血病患者病友网络QQ群。

2004年9月,陆勇通过他人从日本购买由印度生产的同类药品,价格每盒约为人民币4000元,服用效果与瑞士进口的“格列卫”相同。之后,陆勇开始直接从印度购买抗癌药物,并通过QQ群等方式向病友推荐。随着病友间的传播,从印度购买该抗癌药品的国内白血病患者逐渐增多,药品价格逐渐降低,直至每盒为人民币200余元。

但因为此,他涉嫌“妨碍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被提起公诉。消息爆出,300名白血病患者曾联名写信,请求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电影中陈勇经过一番挣扎投案自首偶,而陆勇案最后检察院不用起诉陆勇,也算有个美好的结局。

贫与富,生与死

《我不是药神》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电影,让观众对白血病患者有了深刻的认知,道出了白血病群体的生存现状。癌症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摧毁一个家庭,以此为题材创作电影本身就有了沉甸甸的重量。《我不是药神》没有浪费这个题材,而是给予充分的尊重,甚至尽可能的减少艺术加工。于是,在肩扛摄影微微晃动的画面下,呈现出了略带冷酷的质感,以及贫与富、生与死的强烈反差。

正版格列卫国内售价两万五,药厂代表穿西装戴名牌手表,在他的眼里只有利益的攫取或被侵害,而另一端的白血病患者群体,是倾家荡产,为了能省点药费,尝试各种仿制药铤而走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面对的是生与死的选择,有的到处寻找仿制药延续生命,有的放弃治疗或自杀,选择死亡。

要把这些都演出来,对演员们来说有极高的难度,影片中每一个演员,包括只有一两场客串的演员,都有非常不错的表现,主演徐峥献上了从影以来最棒的一次表演,能感觉到他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眼神和精神状态都是程勇该有的样子,哭戏和情绪爆发的戏份也很有感染力;另一个是王传君,带来了颠覆式的表演,以至于花了很长时间才认出来是他,生病过程中每一点细微的变化都表现到位。

《我不是药神》的故事不煽情,也不刻意的博同情,甚至还不时的穿插一点徐峥的小幽默,要把故事讲好就必须要有几个主角,于是电影中有吕受益、刘牧师、黄毛等形象鲜明的角色,但更多的白血病患则刻意的模糊形象,他们总是沉默,少给或不给台词,总是安排他们戴着口罩。

目的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大格局,电影聚焦的是整个白血病群体,以及经营仿制药的事件,所以要弱化人物形象,也没有太多治疗、穿刺等镜头。但程勇在贩卖仿制药过程中的种种遭遇,以及前后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还是会给观众带来不小的触动,他承担了多数的笑点和泪点。

《我不是药神》拍摄辗转南京、印度两地,耗时3个月,导演文牧野初执导筒就能拍出这样的作品让人意外,但更重要的两个功臣是背后的宁浩、徐峥两位监制。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