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为什么会失败 临死前他说出了原因

2018-01-09 17:24:44

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荆轲刺秦为何会失败呢?这也是历史上的谜团之一,很多的学者都分析过,荆轲失败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荆轲并没有抱着必死的决心,还是一念之差,导致自己失败,最终惨死,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荆轲刺秦为何是这样一个结果?有人说荆轲剑术不精,不是嬴政的对手;有人说荆轲势单力孤,没有胜算;有人说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荆轲螳臂当车。各执一词,众说纷纭。

公元前227年的某一天,一切准备就绪,这场迎宾大典,正式开始。

这一天,在九位迎宾司仪的导引下,荆轲手捧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副手秦舞阳拿着督亢地图,两人走进了这座巍峨耸立、富丽堂皇的咸阳殿。就在这个时候,在毫无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这个“刺杀行动组”,突然出现危机。而变故者,就是那位十二岁就杀过人,整个燕国没人敢正眼看他的秦舞阳。

荆轲看着这位关键时刻掉链子,只会临阵懦弱的秦舞阳,真不知如何是好。他只能笑着敷衍秦王道:“北方蛮夷之地的粗人,不知道大王的威风,也没有见过这等威严壮观的场面,这是让大王您吓着了,还望大王您原谅他,让我们这次出使能圆满完成。”

听着荆轲的解释,秦王嬴政看着浑身颤抖、不断抽搐的秦舞阳,又看了看镇定自若、不卑不亢的荆轲。他若有所思地说道:“荆轲,你拿着秦舞阳的地图上来。”

此时的秦王嬴政不知道,这句毫无目的、不知所云的话,居然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还救了自己一命。

冥冥中自有天注定,这,就是秦王嬴政的命。

当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的场景一直盘旋在荆轲的脑中,曹沫第二即将诞生。图穷匕见时,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纆抗之”,想拉住嬴政,把匕首架在其脖子上,逼嬴政就范。然而,荆轲失败了,嬴政的袖子太长了,他还没靠近目标,袖子就被他扯断了。事情就坏在这上面,若荆轲直奔主题,把匕首直接刺向或掷向嬴政,嬴政根本没有活下来的可能。

战机稍纵即逝,上策不成走下策,但一切都晚了。嬴政受到惊吓后,跑得比野马还快。气喘吁吁的荆轲,被嬴政趁机一剑斩掉一条腿,成了废人。荆轲瘫在地上,最后来了个孤注一掷,结果有气无力,把匕首掷偏了。死到临头,荆轲自嘲似的说了一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一句实话,道出了荆轲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行刺,而是劫持,不是杀人,而是为了一纸随时都会被撕碎的保证书。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荆轲被乱刀砍死。没有刺客的果断,没有必死的决心,没有过人的剑术,荆轲还未入秦时,就已经注定要失败,而且是完败。荆轲最终毁在他的书生气上。

公元前227年,中国第一个“恐怖分子”荆轲,命丧于秦国咸阳殿,享年不详。

这场历史上轰轰烈烈的“荆轲刺秦”,最后以荆轲的惨死、秦王的侥幸逃生而告终。

荆轲刺秦王历史是如何记载的?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国末年,秦国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以六国国君为首的旧贵族,即奴隶主阶级,虽然已经临于末日,但他们还在用一切的力量,政治的、军事的乃至卑劣的暗杀活动,来做最后的挣扎,而荆轲刺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拍节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