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一直不称帝 形势使然体现了他的过人之处

2017-12-11 16:29:11

《虎啸龙吟》正在热播,看过此剧的人都好奇,曹操这么有能力,当年为什么不称帝呢?曹操甘愿称王这是为什么呢?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非常的聪明,把自己的儿子推上皇位是明智之选。

曹操一代枭雄,又何尝没有帝王之心。只是“秦失其鹿”不做,“先得者为王”却还时机未到,只会成为众矢之的。这只是曹操巧智深藏的一个步骤而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曹操在孙权的配合下,取得襄樊大捷之后,孙权给曹操上书,劝曹操称帝,自己情愿称臣。

曹操读罢来信,将信出示群臣,说:“这小子竟想让我蹲在火炉上挨烤啊”汉朝属火德,故这里以火炉比汉朝。曹操认为他如果以魏代汉,必招致各方面反对,就像在火炉上挨烤一样。

曹操说这句话一来是揭露孙权的真实用心,二来也是试探一下群臣的态度。群臣对曹操的用意自是心领神会,纷纷上表劝进,认为如今汉献帝只剩一个空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以魏代汉,正是其时。

曹操听了大家的建议后,冷静地说:“若天命在吾,吾为文王矣!”

曹操这句话,实际上已表明了他长期隐藏在心中的代汉意图,只不过这最后一个步骤不是由他本人完成,而是像当年周文王给周武王奠定基业那样,积极创造条件,让自己的儿子去做皇帝。

曹操不称帝,是基于以下几个考虑:

第一,孙权劝他称帝,貌似恭顺,实际是在使坏。这样就会使曹操受到拥汉派的反对而陷入内乱,魏对吴就不能构成威胁,吴可以全力对蜀。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第二,曹操当时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增加攻击他的口实,使他在政治上陷入被动。曹操自当上魏公、魏王之后,内部频发叛乱,就很说明问题。因此,留着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无代汉自立之心,言辞恳切,说了这十来年,现在如果突然变卦,则晚节不保,不如一如既往,将戏演到底。

第四,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实权,并不看重虚名。他后来虽被人扣上了“篡逆”“贰臣”的帽子,但他毕竟终身未改汉臣身份。他对汉室绝无忠心,但毕竟未行谋篡之事。

第五,年纪大了,将不久于人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曹操已是65岁的老头,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意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

收藏 分享 举报

0个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